由工业能耗主导中国节能减排的局面或将得到改变。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高世宪日前透露,预计“十一五”期间的节能降耗指标完成难度不大。不过未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率提高,下一步的节能降耗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
根据他的判断,随着未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我国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将发生转变。目前,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占到总能源消耗的60%-70%,但是未来城市交通运输以及城市建筑消耗的能源比重将大幅提高。
“北京目前在限行,但是有钱的人可能会买2辆车,这实际上会加剧拥堵,也难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高世宪在6月16-17日举行的“2009节能降耗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表示。
我国工业和经济总量大头在城市,节能降耗的重点也主要在城市。2008年地级以上城市规模以上企业一共有161000个,工业产值达到了24.7万亿元人民币,实现GDP15.7万亿,占全国GDP总量的63%。
前建设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建议各个城市学将低碳的指标列入发展规划。他以“十一五”节能建筑的指标为例,建议各个城市将指标一步到位,达到65%的最高节能标准,而不是目前执行的50%。
工业主导的节能减排面临转型
目前,我国的工业能耗和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工业企业所导致的。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措施的加大,“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单位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的目标有望完成。
到2008年为止,3年时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0%以上。此外,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也实现了超过和接近进度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国家下大力气实施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了节能环保的技术改造。
“我国的能耗70%是工业消耗的,但是西方主要这方面比重只有1/3,而其他领域的能源消耗比重比我们要高。”高世宪说。
高世宪还指出,另外的问题是,城市的污染已经从过去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变成汽车尾气造成的氮氧化合物污染为主。所以未来减排的重点也要变化。
2000-2008年我国城镇人口年均增加1845万人,8年净增1.47亿。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是36%左右,2008年上升到45%左右,城市人口的快速提升,导致汽车消费等比重大量增加,建筑使用能源也快速增加。
1985年全国私车仅仅28万辆,占民用汽车比重的8.9%。2000年,全国私车达到625万辆,比重为38%,2007年全国私车为2876万辆,比例为63%。而自从2000年以来,全国能源消耗总量快速上升,近几年每年增加数量约在2亿吨标准煤。“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实际上下一步能否以一倍的能源消耗实现2倍的经济总量增长,成了问题。”高世宪说。
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交通运输使用能源占全部能源比重为7.8%,距离西方国家一般1/3的比例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城市化的“低碳”道路
高世宪指出,下一步各个城市需要规划低碳经济的路子,重点是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做好建筑物节能减排和交通运输节能减排。
这其中,做好城市建筑物的规划与设计尤为重要。“举例说一辆汽车,设计出来油耗是16升,怎么去改,最多也还是油耗达到十四五升,如果从源头上抓起,车辆的油耗达到3升左右的话,设计的标准和理念,规划和实施过程,事半功倍。”
目前北京拥有的汽车数量和东京等大城市差不多,但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交通拥挤程度比北京要低。
宋春华主张各个城市尽快规划好低碳的减排指标。这可以学习保定和德州。
保定于2008年提出了《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确定2008-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比2010年下降35%,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1/4。此前2006年-2008年,保定的光伏电相关产业,利税、产值、创汇年均增幅达50%以上,实现了快速发展。
德州提出发展生态经济、低碳城市的目标,大力发展太阳能的光电、光热、风能,目前热水器产量德州占全国的1/8,主城区建筑太阳能一体化率达80%。
宋春华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社区已经开始实现向零排放过渡,中国各个城市也应该强制提高低碳的标准,比如“十一五”期间新建建筑节能的比例一般是要求达到50%,有条件的地方达到65%,但是目前各个城市可以一步到位达到65%的标准。“必须抓住设计环节这一关键,实现一体化,强行规定所有新建建筑有按照太阳能设施的地方。”他说。